1.传统的方式,成本=上个月库存+本月进的-本月底库存,为这个月的成本,人工切一笔凭证。C5的按每张生产工单,进行结成本,细化到每张工单的成本;
成本账做的非常细,细到第张工单用了那些物料,每个物料的成本是多少?
2.上成本模块,财务人员介入,需要每个物料的采购单价,从而反向监督前端进销存数据的准确度,这是 一个良性循环,保证数据不会乱。没有财务介入,几乎数据做不准确。
3.车间库存,传统模式没有车间库存;我们有车间库存,可以了解目前在车间库存的价值 ,是总账报表的一部分;否则东西从仓库发料出去之后,直接就算材料成本,这样做不准确不精细。
4.传统计算成本,是按BOM表计算,我们是按实际每张单所使用发生的物料来进行计算。
5.没有人为因素干预核算成本,是一套标准的核算成本的方式流程。
财务模块的财务凭证都是前端单据来源的,可追溯,真实性。并且根据借贷规则自动产生凭证,而传统的是手工录入凭证,好一点就是电算化录入凭证,特别是做外账的税务公司。并且传统也没有明细,都是做一笔总的。系统保证总账数据和前端业务单据的一致性。
6.成本模块三种分摊方法,系统自动分摊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;有多种分摊的方法,比如说可以按数量平均分摊,还有按材料成本金额的价值高低,按成品的标准工时。
6.1 按金额比例分摊(按材料价值的高低分摊,一般价值高代表BOM结构复杂,用的子件物料多,优势在于系统自动匹配分摊金额,不需要设定任何基础资料,劣势在于如果有某个材料单机比较高就会出现分摊不合理的情况)。
6.2 按数量平均分摊(按数量平均分摊一般用于工艺相对均匀,生产成本相差不大的情况,优势在于不需要设定任何基础资料,系统自动匹配分摊金额,劣势在于如果产品之间的差异太大,工艺差异太大分摊金额会不合理)。
6.3 按成品标准工时分摊,因为前端产品有了标准工时,当系统分摊的时候,更加精确,因为细化到每个产品的标准工时。这个对企业自身要求比较高,因为前端要先有标准工时。
7.传统做法是直接把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转成本凭证,一笔凭证资料。C5是分摊到每张工单,传统是没有做分摊的。
8.固定资产自动折旧,也进入总账。
9.还可以计算到每张出货单的成本,毛利润:成本结转完成之后,就可以分析到每张出货单的毛利润。
10.管理费用,营业费用,财务费用在我们系统可以区分部门费用和人员,方便后续分析,做到费用精细化。